评选结果彰显专业水准 主流舞台推出新人新作 本报讯(记者 郑丽君 李倩) 广受关注的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选结果在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公示后,经组委会批准即日揭晓。大展设立的9类最佳摄影作品及提名、评委特别推荐作品等奖项,花落众多年轻摄影工作者和高校学子之手。从突发事件到深度报道、从社会观察到内心呈现、从图片故事到类型化拍摄,无论关注题材还是多元化的拍摄手法,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的评选结果均彰显出中国新一代青年摄影人的风采。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由新闻摄影记者、摄影教育工作者、理论评论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等11人组成评委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担任评委会主任,中国摄协副主席邓维、王玉文任副主任并分别领衔大展纪录类和非纪录类的评选工作。评委们普遍认为,本次大展开了个好头,实现了摄影界不同板块的融合,对于形成主流判断,在主流舞台上展示青年人并引导他们的世界观和创作走向颇有益处。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确定征稿对象的年龄段为14岁至34岁(即1977年至1997年间出生),决定了本届青年大展的参评者成长于中国摄影教育全面发展时期,9位最佳作品获得者几乎均曾就读或正就读于高校的摄影或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背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届青年大展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显示了新一代中国青年摄影人的自信与昂扬。本次大展影像鉴定小组成员冯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未来的主力军,这些年轻的摄影师满怀激情地做纯粹的影像,不造作、不浮华,这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纪录类最佳作品多为新闻媒体记者获得。如陈龙为上海文汇报摄影记者,夏阳为杭州都市快报摄影记者,倪黎祥为广州日报摄影记者,常亮为郑州晚报摄影记者。平常的新闻实践练就了他们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和独特的捕捉力,而媒体摄影记者的身份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拍摄题材和拍摄机会。非纪录类最佳作品中,摄影专业的在校和已毕业学生的巧思妙想令评委印象深刻。科班出身的年轻摄影师对摄影新科技、新手段的熟稔于心让非纪录类作品有了更多元的表达方式。 17组最佳摄影作品提名同样不容小觑,其中不乏在国内外重要摄影比赛和展览中入围获奖的知名青年摄影师的佳作,又有活跃在新闻采编、广告创意、艺术创作等一线的年轻职业摄影师的作品,更有众多青年摄影爱好者和在校摄影专业的学生及其扎实的习作。 鉴于本次大展参展人数较多,来稿数量较大且整体水平较高,为鼓励更多青年摄影人的摄影激情和热情参与,除9小类每组最佳作品各1名和最佳作品提名各2名(其中最佳人文关怀摄影作品提名由于作者个人原因空缺1名)外,本次大展组委会决定,增设优秀作品89组。不仅如此,本次大展还将原定的“评委会特别推荐摄影作品”奖项设置的3名,改为每位评委推荐一组的“评委特别推荐作品”10名。“评委特别推荐作品”在保证大展评选总体公平公正的同时,既彰显了推荐评委的个人见解,也为更多的青年摄影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获得了众多摄影院校和组织的大力支持。除个人赢得奖励外,大展组委会还根据组织单位的投稿人数、投稿数量和入选组数的多少评出了10家“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组织工作优秀单位”。 考虑到本次大展是全国首个面向青年摄影群体的重要活动,组委会曾就展览的类别划分、阐释,投稿要求及评选原则、标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评选现场,评委也针对大展来稿情况,对组照的评选标准和各类别作品的契合度及其中显示出中国摄影教育的成绩和问题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大展征集组照的评选并无一定之规,须视拍摄题材和手法而定,其中纪录类要强调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过程性的图片故事和状态性的记录拍摄须区别判断。年轻摄影师对环保、历史等题材的关注值得提倡。反对灾难题材沙龙化,反对标题以偏概全,反对拍摄手法用力过猛、过于直白,反对景观摄影无病呻吟,提倡专题报道和日常生活拍摄等的长期性和深入性,提倡类型化拍摄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呼吁观念摄影回应公共话题,也成为评委们对于青年摄影现状的一些善意提醒。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自始至终受到青年摄影人的关注和追捧,评选结果公示期间,大展在官方微博上开展了活跃而广泛的互动:发布部分公示作品,征集对画册、图录设计和首展内容形式的创意,征集青年大展粉丝群体名称。 据悉,大展入选作品将通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等媒体进行展示,首展开幕式暨画册首发式、展览配套的大师班和理论研讨会等亦将于10月下旬在京举行,随后进行全国巡展。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委会名单、获奖名单见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花开有主,部分获奖作品和相关报道,将在近期陆续推出。 |
Powered by X2.5
© 20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