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国摄影报“实话直说”栏目刊文,提问一些摄影比赛主办方为什么不征组照,并提出组照的若干好处(见本报8月7日1版)。 最近,刚刚公布的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征稿启事(见本报9月14日4版),不仅将纪录类的组照数量上限从8幅提至12幅,而且在商业类别中也开始征集组照。 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摄影界现实生态的全国范围综合性摄影活动,全国影展的行动表明了组照值得重视的价值。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量参评的组照也好,日常传播的组照也好,总有堆砌之感。究其原因,可能是对于组照的认知过于简单了:找几个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事物;把色调和形态的变化视为突出组照中不同照片视觉效果的武器;简单地将一事件的全过程记录下来,顶多照顾到场景差异;在一场活动的现场便可完成包括台前幕后和相关信息的所有拍摄……这些基本上一两天就能搞完,且视觉效果良好。对媒体发稿来说,类似方式很实用,却仍有无法兼顾深度的无奈,但对参评作品来说,组照则至少应该体现出其视野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 且不说视野广度,就这时间的跨度来看,为什么每年在同一地点拍一张同样场景的照片并组合起来比照顾到各个层面、表现力也不弱的事件性组照更具震撼力,就是因为前者的时间跨度能体现出独特的信息。无论是一个具象的题目还是一个宏大的题材,都需要摄影者长期跟踪细致观察深入拍摄,才能有更好的组照诞生。 好的组照绝对不是一天能够拍成的。之所以全国影展的纪录类对组照的照片数要求放宽,之所以“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等一开始就要求参评者拿出二三十张甚至五十张左右的一组照片,恐怕就是要看其深度和广度。 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组照更需要时间的锤炼!(何碧) |
Powered by X2.5
© 2001-2012